buganjiaozt
不干胶印刷 2023-01-05 18:40 470
(报告出品方:吉印通 证券)
中国商业运载火箭离 SpaceX 还有多远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航天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全球商业航天迅速发展,以运载火 箭发射、低轨互联网星座、太空旅游等为代表的商业航天活动不断取得新进展,成为推进 全球航天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商业航天已稳居世界航天经济的核心地位,并 已逐渐成为世界大国战略竞争与博弈的主阵地和主战场。立足中国,201* 年国家发改委、 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等部门吉印通 发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 — 202* 年)》,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就此开启了中国航天由单一政府主导向政 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转变进程。此外,“十四五”规划中,空天科技首次出现在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内容中,商业航天作为航天领域的新生力量,在政策扶持和社 会资源助推下,成为推动我国航天及高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全球运载火箭技术不断突破,火星移民、深空探索终将实现
技术突破#1:火箭推力技术突破为火星移民奠基
全球火箭推力提升显著,我国最大推力火箭长征九号有望在 * 年后完成首飞。以美国商业 公司 SpaceX(未上市)和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未上市)的火箭推力发展为例,推力 的提升主要靠两个方式实现:1)提升单台发动机推力;2)增加单枚火箭的发动机数量。目前,SpaceX(未上市)将单台“猛禽”发动机的推力提升至 2* 0 吨的同时,还成功将 * * 台发动机塞入星舰中,使得星舰推力远超 NASA 土星 * 号,成为目前全球推力最大的 运载火箭,并为未来的火星移民奠定基础。此外,我国在研的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将以 * * 7* 吨的推力刷新中国航天记录,并计划于 202* 年到 20* 0 年完成首飞。
技术突破#2:回收复用技术突破带来低成本之外的新竞争优势
垂直回收是全球火箭回收方式的主流,SpaceX“超级筷子”带来颠覆性垂直回收新模式。我们认为,火箭回收复用方式可以分为伞降回收、带翼飞回和垂直回收三种。伞降回收是一级火箭完成级间段分离后使用降落伞进行回收的方式,具有技术成熟度高、 运载能力损失小(约 10%)、成功率高等优势,但其对着陆地形要求高、难以控制着陆点 并且火箭落地后发动机也随之报废,因此与真正意义上的“回收利用”差距较大。带翼飞 回是配备机翼结构的一级火箭利用空气动力滑翔降落的回收方式,具有较高的落地精度。但是该方式目前只停留在概念设计阶段并且将增加火箭结构的复杂度导致运载能力降低。
此外,垂直回收是目前全球最为主流的回收方式,该方式是通过重启一级火箭发动机以减 速并调整成和地面垂直的姿势回到指定地点的回收方式。以 SpaceX 火箭垂直回收技术为 例,垂直回收技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陆上回收;2)海上回收;* )“超级筷子”。除 了垂直回收技术共有的对火箭结构改动小、落地精确度高以及可回收包括发动机在内的核 心部件等优势外,相比于陆上回收,海上回收还具有节省燃料、运力损失小的优势;而 “超级筷子”相比于海上回收增加了新的核心优势,即能够极大缩短火箭发射周转周期, 因为当“超级筷子”抓住返航的“超重”助推器后,便能直接将其送回发射塔,随后进行 测试、加注燃料并快速投入下一次发射。
全球运载火箭发射市场格局稳定,火箭运力不足是我国主要痛点
纵观全局,我们认为运载能力不足是我国运载火箭现阶段的主要痛点。从全局看运载火箭 发射市场,2020-2021 年全球各国火箭发射活动次数整体格局变动不大,中、美两国地位 稳定,总和占比超七成。然而火箭运力方面,我国与美国相距甚远。2020-2021 年全球各 国载荷发射格局稳定,美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载荷发射数量占比超 * 0%;而我国位列第 三,载荷发射数量仅占全球发射总数量的约 * %。因此,在与美国发射次数基本相同的情 况下,载荷发射数量的差距反映了我国火箭运载能力方面的薄弱。
置身中国,火箭行业发射需求强劲,但供给不足,火箭运力缺口大,我们认为提升运力可 成为商业火箭公司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现阶段,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的商业化应用刺 激了各行业对卫星星座的发射需求。随着 2020 年“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以 “星网工程”为代表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成为当前及未来航天发射市场的主要需求者。然而 我国航天发射市场运载能力缺口较大。以卫星规模 12,000 颗、单星质量 200kg、轨道高 度 700km、组网周期 7 年的星座为例,平均每年对火箭运力的需求将达到 * * * t/700km。而根据火箭运力统计表估算,2021 年间我国卫星发射火箭的总运力约为 1* 0.* t/700km, 不及未来所需运力的 1/2。由此可见,火箭行业需求强劲,但供给不足,若不尽快实现技 术突破,将有可能放缓我国卫星组网的步伐、抑制其他商业航天活动的发展。因此,我们 认为提升火箭运力可成为商业火箭公司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
我国商业火箭与 SpaceX 差距较大,民营航天企业任重而道远
我国商业运载火箭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商业发射任务仍需靠“国家队”完成。从运载火 箭商业发射格局看中美两国商业航天,可以发现我国火箭商业发射任务主要由“国家队” 承担,而美国则是由以 SpaceX(未上市)为主力军的民营企业承担。201* -2021 年,我 国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次数共计 * * 次,其中国家队承担发射任务 77 次,占比为 91.* 7%, 是我国运载火箭商业发射的主力军。而美国在 2020-2021 年间共计 9* 次的火箭发射任务 均由私营企业完成,其中 SpaceX(未上市)为火箭发射主力军,发射次数占总发射次数 的 * * .9* %。
相较于 SpaceX 运载火箭,我们认为我国民营航天企业在火箭发射和研制领域任重而道远。下文将从过去一年火箭发射情况、发射成本、运载能力、发动机性能以及垂直回收技术等 * 个维度对比我国代表性民营航天公司与 SpaceX(未上市)。火箭发射方面,我国民营火箭发射次数、成功率(* 次,2* %)均与 SpaceX(* * 次, 100%)相距甚远。2021 年-至今,SpaceX(未上市)共进行了 * * 次发射任务,其中 2021 年发射 * 1 次,2022 年上半年发射 27 次,成功率达 100%。而我国民营火箭只尝试 发射了 * 次,由星际荣耀(未上市)和星河动力(未上市)两家进行,成功率只有 2* %。即便加上“国家队”面向商业发射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次数(2* 次)仍不及猎鹰九号 发射次数的 1/2。
火箭发射成本方面,我国民营航天企业每公斤发射成本超过 1* ,000 美元,是 SpaceX 猎 鹰九号发射成本的 * 倍,我们认为实现一级火箭回收是降成本的关键。根据 Visual Capitalist 官网的数据,作为 SpaceX(未上市)发射成本最高的猎鹰九号运载火箭每公斤 发射成本依然低于世界任何国家,约为 * 000 美元。此外,如果未来星舰可以做到全箭回 收,那么该火箭每公斤的发射成本预计只需 200 美元。相比之下,我国代表性民营航天公 司星河动力最近发射成功的谷神星一号火箭的每公斤发射成本超过 1* ,000 美元。因此, 在火箭发射成本方面我国与 SpaceX(未上市)的差距同样较为明显。而 SpaceX(未上 市)火箭发射成本碾压世界主要得益于其已实现一级火箭的回收和重复使用,这是因为仅 一级火箭部分的成本就占到了火箭制造总成本的 * 0%左右。
运载能力方面,我国民营火箭运力均值约 0.* t/LEO,不及 SpaceX 猎鹰九号运载火箭的 1/* 0。过去一年,SpaceX(未上市)猎鹰九号运载火箭创下了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高的 世界纪录—1* * 颗,而我国的最高纪录为 1 箭 22 星,由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完成。根 据各公司官方数据,SpaceX 猎鹰九号火箭近地轨道运力达到了 22.* 吨,接近我国目前运 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火箭(近地轨道运力为 2* 吨),重型猎鹰火箭运力则达到了 * * .* 吨。相比之下,我国民营火箭的运载能力显得十分薄弱,近地轨道运力均值只有 0.* 吨左 右,不及猎鹰九号的 1/* 0,更远不及猎鹰重型火箭。
我们认为我国民营企业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进程落后 SpaceX 1* 年,在研发动机性能不 及“梅林”。SpaceX(未上市)目前拥有两款发动机,分别是液氧煤油发动机“梅林”和 液氧甲烷发动机“猛禽”,其中“梅林”发动机已成功复用数次,而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 仍处在研制阶段且至少落后 SpaceX 1* 年。代表性民营企业中,星河动力(未上市)在研 的发动机“苍穹”以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而蓝箭航天(未上市)和星际荣耀(未上市) 均计划研制液氧甲烷发动机。相比同样是液氧煤油的“梅林”发动机,“苍穹”的性能相 对较弱,推力、比冲和推重比均存在一定差距。此外,从整体上看,我国民营企业在研的 液氧甲烷发动机性能在各方面也都远不及“猛禽”发动机。
火箭垂直回收技术方面,我们认为相较于 SpaceX,我国至少落后 9 年。SpaceX(未上 市)于 201* 年、201* 年先后掌握运载火箭陆地垂直回收和海上垂直回收技术,2021 年 至今共成功回收火箭 * 2 次并创下同一运载火箭 1* 次回收复用记录,远远领跑于世界。而 我国民营企业火箭垂直回收技术仍在探索阶段,2022 年 * 月深蓝航天(未上市)研发的 “星云-M”1 号试验箭完成了公里级垂直回收飞行试验,这是目前国内开展的飞行高度最高、 速度最快、时间最长的垂直回收飞行试验。下一阶段,深蓝航天(未上市)将采用与入轨 火箭相同的全尺寸试验箭进行 10km、100km 高空回收试验,并计划在 202* 年底前实现 中国可回收运载火箭的商业化运行。我国在火箭垂直回收技术方面整体发展加快,但和 SpaceX 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可回收运载火箭的研制将落后 SpaceX 至少 9 年。
民营赋能中国航天正当时,谁将成为中国版的 Starlink
国内卫星制造供给端呈现产能不足、成本过高的问题,以银河航天、吉利为典型标杆的商 业卫星公司发挥民营效率,推进国内卫星制造从“实验室定制研发模式”向“工业化批量 生产模式”转变,有望重塑产业生态。卫星互联网领域,Starlink 星座建设步伐领先全球 成模范标杆,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低轨互联网星座;国内卫星互联网计划发展布局加 快,由国家队携手商业航天公司齐上阵,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有望进入加速落地期。卫星 遥感领域,长光卫星有望收获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第一个 IPO,短期内商业卫星制造集中 在遥感卫星成发展趋势,卫星遥感行业商业化潜力大。卫星导航领域,“北斗+”与“+ 北斗”的产业融合生态及北斗军用价值有望成新增量,北三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
Starlink 全球领先,由民扩军拓展价值边界
Starlink 星座建设步伐领先全球,目前已公布星座计划的国外公司中,美国 SpaceX 提出 的 Starlink 规模最大,计划最终将建成 * .2 万颗卫星组成的低轨互联网巨型星座,而其他 公司的星座规模从几百颗到数千颗卫星不等。Starlink 星座分两个阶段建设:第一阶段计 划部署 1.2 万颗低轨卫星,第二阶段计划部署 * 万颗低轨卫星。Starlink 的第一代卫星需 要达到总共约 12,000 颗卫星才能提供全球服务,目前 SpaceX 已获准在低地球轨道(LEO) 部署 * * 0* 颗卫星,使用 Ku 波段频谱将用户连接到其 Starlink 网络,其还拥有单独的 FCC 授权,可以发射 7,* 00 颗 V 波段卫星。此外,SpaceX 正向 FCC 申请要求批准增加 近 * 0,000 颗卫星以改善其宽带服务。截止到 2022 年 * 月 1* 日,Starlink 已经发射了 2* * * 颗卫星,正常工作的有 2* 7* 颗。
Starlink 发展 B2C 模式,商业用户数量稳步增长且分布集中。SpaceX 聚焦个人消费者, 采取 B2C 为主的发展模式,旨在夺取以“亿”为预期规模的消费者市场。用户数量上,截 止 2022 年 * 月,根据 SpaceX 向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提交的最新监管备案文件显示, 该公司 Starlink 卫星互联网服务目前在世界各地拥有超过 * 0 万用户。用户分布上, SpaceX 在 2022 年 * 月 19 日与 FCC 的一次电话会议上指出,Starlink 卫星互联网服务已 经在美国 * * 个州被激活。根据 Cloudflare 和 Reddit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Starlink 9* % 的用户位于欧美澳,其他地区用户仅占 2%。其中,近 * 0% 的用户位于北美,另有 1* % 的用户位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洲。此外,SpaceX 今年扩大星链的服务选项,提高了单用户的收费价格。单用户付费价格较此前每月 99 美元的基础服务费外加 * 99 美元 的硬件套餐提高为每月 110 美元,外加 * 99 美元的硬件套餐。
我们保守预计用户数量到达 20* 万时能覆盖运营成本,到达 191* 万实现收益。2021 年 * 月 29 日,马斯克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表示,Starlink 卫星通信星座的总投资 额约为 200 亿-* 00 亿 美元,初期需要 * 0 亿-100 亿美元才能全面投入运营。根据目前 Starlink 卫星通信星座的规模,保守估计,在不考虑火箭重复发射的影响下,一箭 * 0 星, 1.2 万颗卫星的发射成本约为 12* 亿美元。按照单星制造成本 * 0 万美金测算,1.2 万颗卫 星的制造成本约为 * 0 亿美元。再考虑到还未包含的地面测运控中心建设、系统的维护和 运营等多方面费用,星座的建设成本与 SpaceX 的估计数值是吻合的。根据艾瑞咨询的测 算, Starlink 星座运营成本预计每年为 2* .1 亿美元。收入端我们按照此前每月 99 美元的 基本服务费进行保守估计,运营成本按照 2* .1 亿美元计算,Starlink 卫星通信用户数量达 到 20* 万时能够维持收支平衡。按照 * 00 亿美元的建设成本计算, Starlink 卫星通信用户 数量达到 191* 万时可以收回前期投资。
美方探索卫星互联网军事化应用,Starlink 在俄乌冲突中首次实战彰显军事化价值。2019 年 11 月,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宣布将打造“庄家”系统,利用低轨道卫 星对全球范围进行监控,该系统建成后将进一步强化美军侦察监视技术优势,扩大其跨域 远程精确打击优势。2022 年 * 月 1 日,SpaceX 向俄乌冲突中通信中断的乌克兰提供首批 Starlink 天线, Starlink 在首次实战中彰显了军事化价值。Starlink 背后具有深厚的美军背 景,其部分发射场建在美国范登堡空军基地内、技术验证试验列入美军卫星和空军战斗机 保密互联内容,美军还提供大量资金支持 Starlink 将应用场景拓展到军用领域等。目前, SpaceX 公司也正积极为向军方出售 Starlink 业务做准备。
产能、成本制约卫星制造发展,车企“跨界”造星成热点
供给端呈现产能不足、成本过高的问题,银河航天、吉利发挥民营效率
供给端的产能相对不足,商业卫星公司大有可为。Starlink 星座建设步伐领先全球, SpaceX 卫星工厂交付速度突破每月 1* 0 颗。SpaceX 已通过 * 7 次发射部署了 19* * 颗卫 星(含两颗试验卫星),发射频次从 2019 年的 1 年 2 发,快速增长至 2020 年的 1 年 1* 发,2021 年上半年实现峰值 20 天 * 发,2021 年全年 19 发。按此推算,Starlink 卫星工 厂交付速度已突破每月 1* 0 颗。根据 USC 数据库 2022 年 1 月 1 日更新的数据显示,全 球共有在轨运行的卫星数量为 * * * 2 颗,其中美国拥有 29* * 颗,中国包括商业卫星在内拥 有 * 99 颗,约占总数的 1/10。国内的商业卫星有着丰富的制造发射、在轨运营经验,但还 未实现量产,整体产能不足。全球卫星发射数量稳步增长,2021 年全球共发射卫星 1* * * 颗,包括 9* 9 颗 Starlink 卫星。2021 年我国共发射 102 颗卫星(占比 7.* %),与未来七 年平均每年国内市场对卫星需求 * 2* 颗差距较大,卫星产能缺口约 7* %,这部分缺口是 商业卫星公司的主要市场。
国内卫星制造依赖国家队,单星制造成本远高于 SpaceX,卫星成本问题亟待解决。从 2021 年我国卫星成功发射情况统计表来看,目前我国卫星总装主要由国家队完成,相关 元器件很多也是由国家队制造的,且按照宇航级标准生产的,有一套严格的生产规范,如 果达不到规范就无法出厂供货,这导致研制周期较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具体到单星制 造成本上,国内的单星制造成本的成本远高于 SpaceX。2020 年 * 月,马斯克表示目前 Starlink 的单颗卫星制造成本已经低于 * 0 万美元。
发挥民营效率优势,以银河航天、吉利为典型标杆的商业卫星公司有望重塑产业生态。银 河航天通过核心元器件自研来降低卫星成本,在 02 批低轨宽带通信批产卫星的研制过程 中,银河航天自研产品涉及约 * 000 种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 90%以上,其中关键器件、 核心部件实现了 100%国产。银河航天通过通信载荷、卫星平台及其核心单机的自主研发, 构建基于民用工业体系的商业化供应链,构建卫星生产线和精益生产管控系统,创新探索 “卫星设计—生产线—供应链”的量产铁三角模式,提供了卫星低成本批量研制的重要实 践经验。而吉利今年也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发射从台州卫星超级工厂量产出厂的高性 能低轨卫星。台州卫星超级工厂是中国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制造和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 工厂,已于 2021 年 9 月实现批产,其借助吉利造汽车的管理工艺和产线,打造国内首个 商业化卫星 AIT(集成总装测试)中心,主打柔性化生产,可灵活满足通信、导航、遥感 卫星等不同型号规格的卫星总装、集成与测试。同时,成本下降近一半,未来具备年产卫 星 * 00 颗的产能。台州卫星超级工厂的实践经验,有望推进国内卫星制造从“实验室定制 研发模式”向“工业化批量生产模式”转变。
从应用端倒推商业航天产业,车企“跨界”造星成为热点
车企“跨界”造星成为热点,国内“造车+造星”的特斯拉模式不断发展。低轨卫星可实 现厘米级高精度定位,卫星成为了汽车实现自动驾驶的必修科目,同时也是车企发展自动 驾驶以及智能出行的重要一环。随着低轨卫星网络的逐渐完善,其带动的产业链市场也将 逐渐扩大,对于汽车行业的影响关乎未来出行的发展方向。车企在行业中的“制造商”身 份也有望逐步转变为业务更广泛的科技公司。现在,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企业,正在模糊汽 车和航空航天的概念,甚至还把汽车发射到太空。国内企业也在寻求发展,从 2019 年开 始,国内有关车企“放卫星”的新闻便陆续出现在了大家的视线中。长城的 CZ-11 WEY 火箭成功发射、长安欧尚 X7 跟随火箭升空、广汽传祺冠名火箭升空致敬医护工作者,多 家车企都以不同形式涉及航空航天领域。而今年以小米雷军的银河航天及吉利集团的时空 道宇为标杆,车企“跨界”造星照进现实成为热点趋势。
吉利作为车企造星新势力的“先行者”,从应用端倒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在“特斯拉+” 商业模型中,SpaceX、Starlink 为其提供极为夸张的价值溢价,同为全球唯二“一手造车、 一手造星”的企业,时空道宇就是 SpaceX 的角色。时空道宇布局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打 造低轨卫星星座,全面提升吉利控股旗下极氪、领克、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等品牌的用户智 能出行体验。通过“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建设,吉利控股集团将构建天地一体化高精时空 信息系统,逐渐实现“天地协同”。卫星项目不仅为吉利未来出行生态提供基础设施,还 将为自动驾驶、海洋、无人机、物流、测绘等领域提供全方位服务,吉利将率先拓展天地 一体化高精时空信息系统在智能驾驶、智慧物流、海洋渔业、智慧能源、环境保护、定制 化遥感服务等领域的商业应用。此外,时空道宇正与行业合作伙伴联手,谋划推动中国航 天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遥感卫星或成商界“新秀”,北三组网应用形成拓展增量市场
遥感卫星成商界“新秀”,卫星遥感行业商业化潜力大
长光卫星有望收获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第一个 IPO,短期内商业卫星制造集中在遥感卫星 成发展趋势。卫星按应用领域通常可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对地观测卫 星),从近五年的国内卫星发射数据来看,遥感卫星是三类卫星中我国发射最多,且占比 呈现增长趋势。2021 年,中国共发射航天器 117 个,其中遥感卫星 * 1 颗,仅次于美国 * * 颗,占中国航天器研制发射总数的比例为 * 2.1%,占全球遥感卫星研制发射总数的 * 1.9%。对比 2020 年仅占全球遥感卫星发射总数的 2* .* %,中国遥感卫星发射数量增速 明显且应用场景广泛,遥感卫星成国内卫星制造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商业化的趋势显著。以国内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为例,长光卫星于今年 * 月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公司辅导备案,有望收获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第一个 IPO。
遥感卫星具有用途广泛、技术准入门槛低、卫星制造成本低、发射成本低、无轨位限制等 特点,国内商业卫星制造从遥感卫星破局。截止 2021 年 12 月,全球 LEO 在轨卫星用途 分类中通信卫星数量最多,达到 2* * * 颗,其中 Starlink 星座建设步伐领先全球, SpaceX 已通过 * 7 次发射部署了 19* * 颗卫星(含两颗试验卫星),其计划建成 * .2 万颗卫星组成 的低轨互联网巨型星座,抢占了大份额的低轨卫星频段和轨道位置,目前低轨道资源稀缺。与其他两种类型的卫星相比,遥感卫星具有用途广泛、技术准入门槛低、卫星制造成本低、 发射成本低、无轨位限制等特点,因此更受到创新型商业航天企业的青睐,具有更大的商 业潜力。在轨道资源上,遥感卫星具备无轨位限制的特点,且其通常是沿着地球同步轨道 中的太阳同步轨道运行的,与大多数通信卫星在轨道资源能有一个错位的发展空间。从长 期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卫星发射成本逐渐降低及卫星遥感技术日渐成熟,卫星遥感数据及 平台的成本有望不断降低;同时政策层面开始逐步放开并支持卫星遥感行业商业化发展, 预计短期内遥感卫星行业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随着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与相关政策落地,卫星遥感数据及平台成本的降低,未来卫星 遥感行业商业化潜力大,市场将持续向好。全球遥感卫星发射次数不断增长,卫星行业新 进入者也日益增多,将带来卫星遥感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201* 年至 2020 年, 卫星遥感服务行业市场规模(按营收计)由 20 亿美元增长至 2* .2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为 * .* %,高于全球卫星服务行业-1.* %的年复合增长率。遥感大数据、遥感云计算平台及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市场的增长,预计 2020 年至 202* 年全球卫星遥感服 务行业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有望在 202* 年增长至 * * .*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2.* %。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卫星发射成本逐渐降低及卫星遥感技术日渐成熟,卫星遥感数 据及平台的成本有望不断降低。同时政策层面开始逐步放开并支持卫星遥感行业商业化发 展,预计 2020 年至 202* 年卫星遥感服务行业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发掘产业融合、军用发力等新增量,北三市场有望迎来新发展
借鉴北斗二号经验,北三市场或迎来新发展。根据《2022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 发展白皮书》,从产值上来看,2012 年底北斗二号系统建成后,201*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 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迅速增长,同比增长率从 2012 年的 1* .7%上升至 2* .* 0%。随后随 着技术的成熟和需求的逐步稳定,1* 年增速达到高峰后产业产值增幅放缓。但自 2019 年 以来,北斗三号建设加速,产值增长率又迎来回升。2020 年北斗三号建成,2021 年我国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已达到 * * 90 亿元人民币,较 2020 年增长约 1* .29%。相比较北二,北三或将延展卫导的边界,面临更加广阔的军民市场空间。考虑到当前北斗 产业应用生态的发展,我们认为北三市场有望迎来新发展。从时间上来看,北斗二代于 2012 年 10 月完成发射,实现区域组网。北斗终端设备与应用从军用着手下沉到民用,北 斗二代军用特种装备于 201* 年下半年开始放量,随后若干年各种“北斗+”应用场景陆续 增加。北斗三号已于 2020 年 * 月完成全球组网,在北二军民用的应用基础上,按照北二 市场发展时间线,并考虑到当前北三军民示范工程研制项目的发展,我们认为北三市场北 三有望军民市场同步发力迎来新发展。
北三有望加快关联产值的增速,“北斗+”与“+北斗”的产业融合生态或成新增量。根 据《2022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 业总体产值中,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约 1* .20%, 达到 * 2* * 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达到 * 9%。截至 2020 年末,我国卫星导航与 位置服务产业的核心产值与关联产值的比例为 1:2.11,2021 年比例为 1:2.2* ,结合国外 相关研究机构的分析预测,当前全球 GNSS 产业的核心产值与关联产值平均比例超过 1:* , 相较全球情况而言,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市场发展对其他领域的衍生带动效益还有较 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北斗+”融合创新和“+北斗”时空应用的不断发展,北斗越来越 多的与其他技术及应用实现融合创新,新兴应用场景涌现,带动行业和大众应用衍生价值 不断提升。未来,北斗/GNSS 与 * G、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必将极大赋能传 统行业领域,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发展重点将持续转向与各类产业的融合发展, 发挥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对于传统产业改造和整合的强大作用,扩大增量空间。根据 《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北斗导航市场规模将占到卫星导航产业市场规模 的 * 0%,预计 2027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市场规模将达 17000 亿元左右。
吸取俄乌冲突教训,北斗军用价值有望进一步发掘。精确制导武器在俄乌战争中均被双方 投入使用,其综合利用高精度探测、多模式制导技术,实现对目标要害的精确打击,是现 代战争中的 “斩首”利刃。而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无人装备在此次俄乌冲突中也被双方大 量使用,据俄乌双方公告,双方均使用察打一体无人机对敌方防御工事、车辆等进行了攻 击。精确制导、无人机技术背后都需要精准的导航定位来支撑,随着各国加大对精确制导 武器以及军用无人机的采购、研发,未来将带动北斗导航定位相关产业的发展,北斗的军 用价值有望进一步凸显。
军用市场有望增长,北斗军用终端换装或成新增长点。受益于我国军用市场将面临北斗装 备全面补齐、北二终端的更新升级以及装备智能化的需求,特殊市场有望受益。目前北二 总共有 1* 颗卫星处于运营状态,其中有 11 颗是在 2012 年前发射,已经接近寿命末期。我们保守估计,这些卫星最迟在 202* 年前后将退出服务,也就是说,未来 * 年内,是北 三军用终端的换装高峰。此外,2021 年北斗相关产品及服务在防灾减灾、公安巡逻、应 急管理、森林防火等细分市场得到大量应用部署,从而推动特殊行业市场总体保持稳定增 长。
助力探索浩瀚宇宙,航天器带来革新性应用
航天器是人类探索宇宙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我们认为,随着商业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 将不再满足于传统应用方式,未来航天器会给更多行业带来颠覆性的革新应用。过去一年,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进展。我国先后发射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均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 技术验证阶段已经圆满结束。2022 年 * 月,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装载着神舟十四号 * 名航 天员 * 个月在轨生活工作、空间站组装建造等所需的物资由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 射升空,正式开启了空间站在轨建造的第二阶段。* 月,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名航天员成功进入天和核心舱。
载人空间站:人类的太空家园
中国载人空间站“天宫”
1992 年,中国政府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天宫”作为战略中的第三步, 预计将于 2022 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2022 年 * 月,随着神舟十三号成功返回,中国空 间站建设的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结束。同年 * 月,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正式开 启了空间站在轨建造的第二阶段。此阶段包含的六次发射任务均计划于 2022 年完成,分 别为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 以及“问天”和“梦天”两个实验舱,届时“天宫”将进入正式运营阶段。“天宫”基本构型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Ⅰ和梦天实验舱Ⅱ,每个舱段规模 20 吨 级。其中,天和核心舱主要用于为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提供居住环境,支持飞船和扩展 模块对接停靠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此外,其具备 * 个对接 口,除了对接 2 个飞船和 2 个实验舱外,还有 1 个为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出舱口。空间站在 轨运行期间将由神舟载人飞船提供乘员运输,天舟货运飞船提供物资补给支持。
美国商业空间站 Axiom Station
Axiom Station 空间站是美国公司 Axiom Space(未上市)计划建立的全球首个商业空间 站,该空间站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国际空间站最终退役并脱离轨道时进行替换,其第一个 模块 Axiom Hub 1 将于 202* 年底发射并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并在 202* 年与国际空间站 分离,正式开始独立运营。2022 年 * 月 9 日,Axiom Space(未上市)与 Space X(未上 市)合作将 * 名私人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开始为建造 Axiom Station 做准备工作。此 外,英国 Space Entertainment Enterprise(未上市)与 Axiom Space(未上市)合作并 计划在 Axiom Station 上建立自己的模块 SEE-1,该模块将作为日后在太空中拍摄或直播 内容(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及体育赛事)的太空基地。
高超音速飞行器:运输领域的革新性应用
凌空天行 “天行”系列空天飞行器
随着 SpaceX 将星舰用于人类新时代洲际交通工具的出现,我国商业航天企业凌空天行 (未上市)开始致力于创造一个由中国人定义的出行方式。与星舰非传统船舰一体的运载 火箭不同,凌空天行研制的“天行”系列空天飞行器外形更加科幻,并且太空旅行版“天 行 IV”具有一个比星舰更大的穹顶玻璃。目前,“天行”空天飞行器并非只是一个概念。2021 年至今,“天行 I”和“天行 II”飞行器已成功完成超过 10 次飞行试验任务,并通过 前期论证明确了从技术验证平台到亚轨道太空旅游飞行器再到全球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技术 路线发展规划。此外,公司计划于 202* 年实现全球高超音速飞行器首飞并在 20* 0 年完成 全尺寸全球高超音速飞行器飞行,届时将大大缩短洲际间的交通时间。
SpaceX“Starship”飞行器
2020 年 10 月 10 日,美国军方宣布将与 SpaceX(未上市)合作打造一小时全球货物运输 系统,使得未来军方能够具备将大量武器一小时内运送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能力。此外,运输机在执行 任务时,为了尽可能多地搭载武器货物往往会减少燃油的携带,因此需要依靠多架空中加 油机的支持;同时,为了保证运输机的安全需要增加作战飞机的保护。而 SpaceX(未上 市)航天级的高超音速货运飞行器将使得目前绝大多数武器无法将其拦截。
新兴应用涌现,商业航天打开成长曲线
区别于卫星互联网、卫星通信、卫星导航三大传统商业航天应用领域,商业航天行业的快 速发展催生了新兴的应用领域,也引发了人们对商业航天未来的更多应用场景的需求。以 太空殡葬、太空旅游为主的应用已初步实现商业化,而火箭洲际货运、太空挖矿等应用也 已进入设计研制阶段,更长期的展望,如洲际交通运输、火星移民、太空基地等应用或将 成为人类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兴应用#1:太空殡葬,人走后就成了天上的星星
太空殡葬是指将死者的小部分骨灰放入一个唇膏大小的太空舱内,而后将其放入卫星利用 运载火箭送入太空。2022 年 * 月,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徐颖的一段航天公开课视频将 太空殡葬带入国人视野。虽然国内听说过太空殡葬的人很少,但将骨灰送入太空的行为在 1997 年就已经存在。成立于 199* 年的美国 Celestis 公司(未上市)是最早发明太空殡葬 的公司。2022 年 * 月,Celestis 公司(未上市)借助 SpaceX(未上市)猎鹰九号第 * 次 商业拼车任务,将装有 * 7 人骨灰的卫星发射到太空。该卫星将围绕地球运行十年,同时 Celestis 还为各位家庭提供该卫星的 GPS 位置数据,能够让亲属了解逝者何时经过他们上 空。我国太空殡葬先行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星愿航天(未上市)在 2021 年的清明节也 发起了中国太空殡葬计划并注册了“星葬”商标。第一颗星葬卫星预计会在 2022 年第四 季度发射,卫星发射成功后,公司会开放手机客户端让逝者亲属定位卫星并向卫星留言和 虚拟扫墓祭祀。
新兴应用#2:太空旅游,到宇宙中欣赏绚烂的地球家园
太空旅游是将人们送到太空中使人类可以去亲眼观赏太空风光、体会失重感觉的旅游活动, 其基于人类自古以来遨游太空的理想。太空旅游业务主要有 * 种,包括:太空边缘游、零 重力游、亚轨道太空旅游和轨道太空旅游。太空边缘游是指地球大气层与太空交界处的旅 游活动;零重力游是指利用飞机做抛物线飞行让游客体验约半分钟的太空失重感觉;亚轨 道太空旅游是利用载人飞船在火箭发动机熄火和再入大气层期间而产生几分钟的失重,其 是在 100km 高度以内进行的旅游活动;而轨道太空旅游是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旅游,既包 含乘坐载人飞船在轨道上飞行,也包含到国际空间站上的旅游。2001 年,首位太空游客 美国丹尼斯·蒂托乘坐俄罗斯“联盟”TM* 2 号载人飞船到国际空间站上旅游观光了 9 天, 成为全球第一位太空游客。
新兴应用#* :太空挖矿,小行星中蕴含大宝藏
太空挖矿是指从太空中获取丰富的矿产资源并将这些太空资源带回地球使用,是未来缓解 人类资源需求的一大方向,并与人类文明的延续息息相关。天文学家曾在火星和木星之间 的小行星带中发现数百个矿产含量丰富、值得开采的小行星。以 1* * 2 年发现的金属小行 星 1* Psyche 为例,该颗小行星直径约为 22* 公里,距离地球约 * .7 亿公里,其上包含的 铁、镍、钴等金属含量已经超过了地球的储量,价值高达千万万亿美元。我国商业航天公 司起源太空(未上市)目前已成功发射国内首个紫外波段商业探测载荷、首个大视场新技 术紫外波段太空望远镜“仰望一号”以及全球首个太空采矿机器人 NEO-01 等,并计划于 202* 年完成小行星探测任务。
新兴应用#* :火箭洲际货运,全球购一小时送达
从美国纽约购买特斯拉跑车,* 0 分钟后在上海收货;从东京筑地市场买蓝鳍金枪鱼,1* 分钟上桌……这是对火箭洲际运输发展的构想。2019 年,我国商业航天公司蓝箭航天曾 与吉印通 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共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的目标是研制具备洲际运输能 力的“宝箭号”大型运载火箭,达成“地球 1 小时送达”;第二阶段的目标则是研制小型 化的“小宝箭号”,实现国内秒级送达。“宝箭号”运载火箭全长 * * .* 米、直径 * .* * 米、 运力为 * -10 吨,加速后能够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并有望在 20* 0 年前投入使用。而“小宝 箭号”运载火箭载重量为 100kg,* 0 公里范围内仅需 * 0 秒即可运达。
新兴应用#* :洲际交通运输,SpaceX 建造全球一小时交通网
* 9 分钟纽约飞上海,* * 分钟伦敦飞香港!美国 SpaceX(未上市)CEO 伊隆·马斯克于 2020 年 * 月 17 日在推特称,未来星舰助力商业客运航班在 1 小时之内连接地球上任何地 方的计划将在 2-* 年内进行首次测试。为此,SpaceX(未上市)启动开发和建造浮动太空 港用来完成地球点对点旅行以及其他月球、火星旅行构想。然而,马斯克洲际交通运输的 构想受到了两方面的质疑:一方面是乘坐星舰时旅行者会承受自身体 2-* 倍的重力,尤其 在起飞和着陆期间乘坐反应将最为激烈,这样的压力对于普通乘客来说是否安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太空中存在的辐射问题,在没有地球磁场和大气保护的外太空,辐射非常强, 很大一部分能够穿透太空舱和宇航服,这样的辐射对普通乘客的身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商业航天利好政策频出,国内外投融资活跃度不减
201* 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单位发布多项政策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 商业卫星,参与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线等,开始为民营的航天机构降低进入门槛。北京、 上海和武汉形成我国商业航天三极,其余各省如海南、广东、山东等地政策持续加码。2021 年全球商业航天投融资总额超过 1* 7 亿美元,2022 年仍保持活跃,我国商业航天赛 道 2011 至 2021 年总披露融资额超 2* * 亿元,我国商业航天处在“政策放开,资本流入” 的黄金时期。此外,我们分别对全球过去一年商业运载火箭、航天器以及卫星制造领域的 大事记进行了整理,从具体的发展成果来看全球商业航天行业发展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航天器商业应用场景多样,遨游太空已从“科幻”变为“现实”。过去一年,英国维珍银 河(SPCE US)和美国蓝色起源(未上市)实现了各自首次亚轨道载人飞行。SpaceX (未上市)龙飞船先后执行了 Crew-2、Inspiration* 、Crew-* 、Ax-1 和 Crew-* 载人任务, 两次完成商业私人太空飞行,其中一项 Ax-1 任务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为 Axiom Space (未上市)建设全球首个商业空间站 Axiom Station 做准备。波音公司星际线飞船在经历 两次失败后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成功。此外,我国载人空间站“天宫”建设的关键技术 验证阶段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返航已圆满结束。2022 年 * 月,天舟四号货运飞 船发射成功,开启了“天宫”在轨建造的第二阶段。
美国卫星发射依旧占据全球主导地位,SpaceX 是发射主力军。截至 2021 年 12 月 * 1 日, 全球在轨卫星共 * * * 2 颗。其中,美国拥有卫星 29* * 颗,包含商业卫星 2* 1* 颗,稳居世 界第一,中国和俄罗斯分别以 * 99 颗卫星和 1* 9 颗卫星位列第二和第三。2021 年 9 月, SpaceX(未上市)首次发射批量安装了激光星间链路的星链 v1.* 版本。2022 年 * 月, SpaceX(未上市)向俄乌冲突中通信中断的乌克兰提供首批星链天线,成为卫星互联网 在军事化应用领域的首次尝试。此外,星链 v2.0 版本已完成生产,性能上二代星链卫星的 通信能力将比一代(v1.0)高出近 10 倍。
京、沪、汉三地政策先后落地,助力打造中国商业航天三极
北京市:发布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2021 年 12 月 11 日,《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外发布,提出围绕商 业液体火箭、商业卫星、地面终端设备、核心软硬件研制,系统运控、运营服务等卫星网 络和北斗产业关键环节攻关,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商业航天领域高端制造,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助力“两区”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卫星企业,可给予研发费用 * 0%的 资金支持。北京市将抢抓卫星网络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强政策支持,创新投融 机制,发挥央企和头部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 动卫星网络产业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新高地。
上海市:到 202* 年构建通导遥一体化空间信息系统
2022 年 2 月 1* 日,上海市发布了《关于本市推进空间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目标围绕至 202* 年,以构建通导遥一体化空间信息系统为导向,形成数字赋能的空间信 息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全球空间信息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数智制 造新高地、优势企业集聚地、应用服务输出地。提出了十二项主要任务, 内容涉及吸引国 内外商业航天头部企业落户,支持商业卫星、火箭拳头产品研发,开展大规模星间组网等 研究,突破激光通信、北斗高精度等车规级及宇航级芯片技术攻关等。
武汉市锚定“中国航天第三极”,打造布局全产业链的“中国星谷”
2022 年 * 月 1* 日,武汉市政府官网发布了《加快推进航天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 武汉将锚定“中国航天第三极”发展目标,聚焦主导产业,拓展延伸基础产业,打造引领 中部的航天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航天产业发展先行区和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计划到 202* 年,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为核心,打造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 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带动全市航天产 业规模达到千亿元级,建成国内一流的航天产业发展先行区;到 20* 0 年,辐射带动自主 可控信息技术、航天云制造、航天增材制造、航天新材料等基础产业,以及空间大数据、 智慧城市系统等延伸产业发展,形成主导引领、基础夯实、配套完善的新型航天产业生态, 深度参与全球商业航天发展,争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国内多省市政策持续加码,共同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海南省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支持发展航天金融 2021 年 11 月 1* 日海南省印发《海南省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优化海南省商业航天 领域市场准入环境,设立由社会资本出资、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航天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基 金。鼓励保险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航天领域相关保险业务。鼓励符 合条件的机构在海南省依法申请设立合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对投向航天科技等重点领域 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给予登记备案绿色通道。支持科技金融发展,在依法合规、风险可 控的前提下,鼓励海南省法人金融机构加强与创投机构合作,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加强 航空科技、航天科技等领域的金融创新。
广东: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在南沙开建
2021 年 * 月 * 1 日,吉利科技集团宣布在广州南沙设立其全国唯一航天业务集团总部时空 探索科技吉印通 ,负责管理运营时空道宇、上合航天、星空智联、欧科微等核心企业, 项目产值规模超过 100 亿元。2021 年 12 月 9 日,中科宇航(未上市)表示,当前该企业 正在广州南沙建设中科空天产业基地,完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 * 0 发运载火箭,将成为国 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广东目前已经集聚了一大批卫星应用机构和企业,在 商业航天方面正逐渐形成产业链闭环。
山东:多个商业航天项目在烟台、青岛落地
2021 年 12 月 10 日,多个商业航天项目在山东烟台、青岛落地。九天行歌火箭推进剂贮 箱生产基地、东方空间“引力一号”运载火箭 AIT 中心、星河动力商业固体运载火箭创新研 发制造基地三个商业航天项目在烟台东方航天港启动开工。烟台的九天行歌火箭贮箱产业 基地项目规划总投资 * 亿元。按照规划,公司计划于 2022 年 * 月之前完成小规模生产能 力建设,到 202* 年 * 月正式达产。
深圳市印发行动计划,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022 年 * 月 29 日,深圳市政府印发的《深圳市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 (2022-202* 年)》明确了深圳市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总体目标,到 202* 年底, 基本建成泛在先进、高速智能、天地一体、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供给 体系,网络建设规模和服务水平全球领先,成为世界先进、模式创新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标杆城市和全球数字先锋城市。为实现这一目标,《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快升级网络接入 设施、致力打造信息通信枢纽、加快构建物联感知体系、协同部署数据和算力设施、前瞻 布局新技术基础设施(重点包括布局卫星互联网设施)、全面夯实关键支撑能力等。
国内外商业航天投融资活跃度高,航天新兴企业发展势头旺
根据企查查,2011-2021 年我国商业航天赛道融资事件数量共 * * 1 起,融资事件数量从 201* 年起开始翻倍,从 1* 起上升至 29 起,201* -2017 年实现第二次跳跃,201* 年为历 年第一高,达到 * 2 起。2011-2021 年我国商业航天赛道总披露融资额达 2* * .1 亿元,其 中 2021 年超 * * .* 亿元。根据《卫星应用》,2021 年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共发生投融资事件 2* * 次,涉及 199 家公司、2* 个国家,投融资总额超过 1* 7 亿美元。SpaceX 仍是 2021 年融资金额最多的公司,全年共融资 2* .* 亿美元,占全球投融资总额的 1* %,由近百个 投资方共同投资。
芬兰雷达卫星运营商 ICEYE 完成 1.* * 亿美元 D 轮融资
2022 年 2 月 * 日,芬兰雷达卫星运营商 ICEYE(未上市)宣布完成 1.* * 亿美元 D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 Seraphim Space 领投,BAE System、Kajima Ventures 持续跟投,以及 Molten Ventures、OTB Ventures 等共 9 家投资者。ICEYE 成立于 201* 年,是芬兰阿尔 托大学孵化的初创企业。自成立以来,ICEYE 共募集了 * .0* 亿美元的融资。201* 年, ICEYE 发射第一颗卫星 ICEYE-X1,这颗卫星是第一颗 100 公斤以下搭载 SAR 传感器的 小卫星。截止目前,ICEYE 共有 1* 颗在轨卫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小型 SAR 卫星星座, 并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再发射 9 颗。此次融资将进一步加速其卫星星座的持续构建,以及扩 大自然灾害洞察和解决方案业务。
E-Space 完成 * 000 万美元融资
2022 年 2 月 7 日,E-Space(未上市)宣布融资 * 000 万美元,用以在今年发射两组试验 卫星,而这家企业正是卢旺达去年 9 月申报的由 * 0 万颗卫星组网的一个星座项目的背后 推手,E-Space 的目标是建造“能最大限度减少源自其撞到的物体的碎片并把所接触的碎 片捉住以防止进一步碰撞”的卫星,远期目标是要在提供通信的同时利用其星座来收集并 最终清除轨道碎片。
日本雷达小卫星企业 Synspective 完成 1 亿美元 B 轮融资
2022 年 * 月 29 日,日本雷达小卫星企业 Synspective(未上市)获得由 Sompo、 Nomura SPARX 和新加坡 Pavilion Capital 牵头的 1 亿美元 B 轮融资。迄今为止, Synspective 总共筹集了 2 亿美元,称其是日本排名前十的初创企业之一。Synspective 计 划将本轮资金用于 SAR 卫星的开发、制造、发射和运营,并推进卫星大规模量产工作、 开发卫星数据解决方案以及扩张全球业务。
航天结构公司爱思达完成新一轮数亿元战略融资
2022 年 * 月 1 日,爱思达航天科技公司(未上市)宣布完成新一轮数亿元战略融资,由 深创投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领投,某领域产业资本、天创资本吉印通 跟投完成,将用 于公司新材料项目的纵深研发、以及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天津市重大应用 场景项目-爱思达天津总部基地批生产线建设。爱思达成立于 201* 年,是一家航天结构设 计生产服务商,中国航天航空先进结构机构设计生产一体化服务领跑者。公司致力于航天 航空技术创新和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在商业火箭、商业卫星、无人机等轻质化结构研发设 计、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研发及高端制造方面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商业火箭公司深蓝航天完成 A+轮融资
2022 年 * 月 19 日,深蓝航天(未上市)宣布完成 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民银国际领投, 真成投资等老股东跟投。今年 1 月,深蓝航天刚刚完成由真成投资领投,德同资本、欧瑞 资本、银河系创投、卓源资本共同投资的近 2 亿元 A 轮融资。本次融资将用于加快星云系 列火箭可回收重复使用技术和雷霆系列发动机的研制、* D 打印增材制造工艺及相关基础 设施建设。不同于其他的商业火箭公司,深蓝航天自 201* 年成立就专注实现中国运载火箭可回收复 用的技术路线,自研自产媲美国际市场的中国可回收复用火箭,是一家向国内外市场提供 发射服务的商业航天高新企业,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液氧煤油垂直起降可回收复用的火 箭公司,也是全球除美国 SpaceX 和蓝色起源以外可回收运载火箭研制进度最快的公司。
奇遇元宇宙
*
*:hpkj* 27
不干胶印刷涉及多种工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工艺:###一、凸版印刷1.**原理** -凸版印刷的印版图文部分高于空白部分。在印刷时,油墨被施加在印版的图文部分,然后通过压力将图文部分的油墨转移到...
2024-11-21 2
选择适合的不干胶印刷工艺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点:###一、标签的用途和功能1.**产品标识标签** -**要求清晰准确的信息展示**:如果不干胶标签主要用于产品标识,如产品名...
2024-11-21 2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印刷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而在众多印刷技术中,亮银不干胶印刷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印刷界的璀璨明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亮银不干胶印刷的世界,感受它所带来的无限魅力。首先,亮银不干胶印刷的特点在于其亮银...
2024-03-10 53
在繁忙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使用到书写不干胶印刷产品,无论是为个人物品标注信息,还是为企业品牌打造独特的标签。然而,在琳琅满目的市场中,如何选择一款质量上乘、符合需求的书写不干胶印刷产品呢?本文将为您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让您轻松应对。...
2024-03-10 55
不干胶印刷,看似普通,但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食品、药品、化妆品的标签,到家电、汽车的标识,再到快递包裹上的面单,这些小小的不干胶标签承载着商品的信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上海不干胶印刷厂家,用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为市场提供了...
2024-03-10 59
###亮银标签印刷简介亮银标签是采用特殊印刷工艺制成的标签,其表面具有闪亮的金属光泽。这种标签通常呈现出银色或铬色,让产品或包装在外观上显得高档、典雅。亮银标签在印刷过程中常常使用金属墨水或烫金工艺,以增强其光泽和质感。###上海亮银标...
2023-09-21 140